蠹蟲蝕紋
近幾年每逢颱風,住在石門水庫最近的居民反而沒水可喝,真是諷刺啊!
「林木伐盡,水澤湮枯
將來的一滴水,將和血液等價」---魯迅
七十五年前,魯迅就預見了未來的生態浩劫。難道政府智囊團中沒人看得到魯迅所預見的未來嗎?抑或只在鞏固權位上用心?這就像戰國時期楚國隱士鶡冠子所言: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名利、權位正如那兩粒豆和小小的一片葉!
記得一次在前往三峽雲深瀑布途中,遇倒木橫阻路上,樹皮呈現剝離狀,內側卻有精美無比的紋路,為蠹蟲所刻劃,圖案彷如古文明殘留的圖騰或似木之黥面,總覺得帶有某種神秘感;後來看到《韓非子‧亡徵》裡的一段話:
「木之折也必通蠹,
牆之壞也必通隙。
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
牆雖隙,無大雨不壞。」
原來那圖案就是樹木的死亡印記啊!韓非子用蠹蟲與疾風喻事物的內外因子,說明國家的興亡;若以此引喻台灣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再貼切不過了!那蠹蟲就像極盡享用物質文明而直接或間接破壞自然環境的大眾以及那一葉蔽目的當政者。
看那梨山、清境農場,看各處蒼鬱山林夾雜的土石崩落線條,盡是現代蠹蟲新刻劃的圖案,美麗臉龐下的傷疤,彷彿滾燙的淚痕;而那看似輕薄的小小一片葉,卻巨大得遮住了群眾的眼;傷痕不見了!記憶中縈繞著的盡是高山水蜜桃的香甜,在那香甜下,土石鬆動聲隱隱作響……
94.12.18刊於中時人間副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