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


絕庸俗地度日,卻總是在日子過去後發覺,我正是那逃避的庸俗......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泥壺與鴛鴦蜂】

「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詩經‧小雅》

                                       --狩獵蜂的壺型泥巢


是神跡嗎?在一個遙遠古老的年代,一群鳥獸隨意踏印在河岸軟泥上的足跡,竟無端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序章……
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裡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那些隨意的足跡,碰上了個整天在思索著意義的人,從此擦出了語言與文字相戀的火花。
無獨有偶,在古埃及掌管著知識與魔法的圖特神(Thoth),傳說是人身朱鷺鳥頭,左手拿書版,右手執筆,教導埃及人寫字;據後人推斷這是古埃及人從尼羅河邊軟土上的鳥類腳印得到的造字啟示所產生的神話圖騰。
如果遠古時代真有伏羲這麼一個人,那他應是這世上第一個讀懂大自然、讀懂生命的人,他踏遍山頭,夜睹繁星,年復一年「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始創八卦,自然觀察的精義無過於此了;圖像與文字是人類脫離懵昧走向文明的第一步,而這文明的源頭總是從包羅萬象的大自然裡流淌而出。
最近,觀察狩獵蜂的壺型泥巢,思索著:是巧合嗎?還是誰模仿了誰?狩獵蜂會至水邊取水並咬取土壤將兩者混合成泥團,再用口器將一塊塊泥團咬塑成別緻的甕形;而人類的第一個陶器究竟是想像捏就還是有所憑依?
《詩經‧小雅》裡有一段:「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兩千多年前人們觀察到狩獵蜂會把螟蛾的幼蟲帶回巢中,隔一陣子,從巢中飛出了一隻新長成的蜂,人們訝異著狩獵蜂獨特的教養能力,竟能將螟蛉子教養成蜂,從此「螟蛉子」就成了養子的代名詞。後來,生物學家發現這美麗的錯誤其實是個殘酷的現實,狩獵蜂將捕獲的螟蛾幼蟲麻醉帶回巢中並在牠體內產卵,待幼蟲孵出正好食這猶鮮的肉糜。
台灣民間俗稱築泥甕巢的狩獵蜂為「泥壺蜂」,通常只由雌蜂單獨築巢狩獵產卵;但可能也因觀察上的謬誤,台灣鄉間稱其為「鴛鴦蜂」(台語);傳說感染腮腺炎(生豬頭皮),用鴛鴦土和酒拌勻糊上就可以治癒。如果真是這樣,也許是母蜂築巢時吐出具殺菌的唾液可避免蜂巢遭菌感染而危及幼蟲;由此觀之,不得不令人佩服先民的智慧與自然觀察的細膩。
        陶壺的功能原為儲存置物用,然而在台灣的原住民文化裡壺體已昇華為泛靈信仰的圖騰或尊卑的表徵;排灣族、魯凱族及平埔族西拉雅族都與壺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以西拉雅族的祀壺信仰最具代表。“壺”為蜂繁衍後代的泥巢,原住民文化裡則為祖靈的載體,同樣隱含著生命泉源的象徵意義;人類的文化其實還一直默受著自然的影響呢!
如果,將人類文明的一個階段--彩陶文化,化為神話圖騰,會不會是一個人身蜂臉具強大法力的神?
在台灣,也許人們會稱呼祂--「鴛鴦神」!
刊於950903中時人間副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