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


絕庸俗地度日,卻總是在日子過去後發覺,我正是那逃避的庸俗......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一年中的其中一天


我斷續的審視著新的一年的每一天,想看它怎樣離去,想撫觸它無法挽留的容顏。
像鬍渣吧!怎麼冒出的也不清楚,只是眼睜睜地看著它忽然就長了一吋,然後慣性地持著冰冷的刮鬍刀,像割草機般,手一滑過,頓成光溜溜的草皮。
時間也似這般輕輕地滑過,怕的是,在心田又增了一畝荒蕪

…………………………………………………………………

這幾天,寒冬裡的太陽給足了厚厚的溫暖,我在公園裡把身體舖成棉被般曬著,心裡暢快得如懶狗賴在陽光下踢也踢不走。
雖然也知道時間隨太陽掠過的角度慢慢地傾入暗影中,我只是調整著椅子,讓陽光繼續灑落,想著這段沒有內容的時間,也沒有實質的意義呈現,卻是我最享樂的時光!
……………………………………………………………………

說過要寫日記的,卻在過了一個月後,才寫出這樣姑且算個交待的隨記。因為日復一日的重覆內容,寫來倒像是記流水帳,或似等待退伍的大兵每天數著剩下的饅頭。
寧願簡簡單單塗鴉似的記錄著隨想。
像原本靜靜地懸在天空的雲朵,慢慢匯聚或消融出一個由你隨意描繪的影像,然後,讓它取代逝去的歲月,在未來的日子裡偶而想起時,也還能有個追索的印象。
……………………………………………………………………


拒絕庸俗地度日,卻總是在日子過去後發覺,我正是那逃避的庸俗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人,不可奪者、何也?


化石,是藏在時間裡的生命遺痕。
思想,是活在歷史裡的意志延伸。
呂氏春秋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
  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人,不可奪者,何也?

【自然素養】

最初看到“人文素養”一詞時,我無法在思路上形成一具體概念來詮釋我的觀點,但卻很快地想到了“自然素養”,為何很少人提到自然素養呢?
摘錄龍應台「百年思索」有關人文素養的一段話:『素養跟知識有沒有差別?當然有,而且有著極其關鍵的差別。我們不要忘記,毛澤東會寫迷人的詩詞,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政治人物難道不是很有人文素養嗎?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養。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是有人文素養。』
擁有豐富的自然知識或高學位,就代表有“自然素養”嗎?當然不!
怎樣才算有自然素養呢?
我無法明確地回答這問題?倒希望引起更多人思考這個問題。
我想提出「學養」這個概念,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在學習,但如果不能將所學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就未從“學”到“養”的完成,沒有學養,怎會有素養呢?素養是發自內在從而形諸於外的行為與態度!或許有人會問,那鄉村沒有學習知識機會的人可有學養?學習不僅限於學校及書籍,生活中的學習反而更貼近於實際。
現代人住於城市,遠離自然很久,對自然的認知也有一大段的距離,但即使常親近自然,也認識一堆生物的名字,並不代表對自然的認知有多深入;然而多親近自然卻是必須的,多一些對自然的感動,多一些探究的心,雖然不一定會成為自然的詩人,也會是守望自然、對自然謙遜的人。
如果,還是有人想問什麼是自然素養?
我倒希望帶他走一遭台灣中海拔的原始森林,看在那巨林下你我可有多渺小!